357 臣只是打个比方-《欢乐道士》
第(2/3)页
秦行之说到一半,大臣们基本就差不多猜出他的用意了。这家伙真不要脸,自吹自擂,居然还指望朝廷买单,他想得可真美啊。
文良纯道:“老夫以为,此事无需经过朝廷,闻道直接找青楼演出即可。你常说自己有钱任性,只要银子给足,别说一个百花阁,你请全天下的青楼帮你扬名,谁也说不出个什么来。”
“贫道的银子都是辛苦骗……啊呸,赚来的,能省则省嘛。”
“朝廷的银子,它也不是捡的!”郭常怒道。
“郭大人别急,贫道明白,你们觉得我这是替自己吹嘘,热情不高也是可以理解滴。但我要说的是,你们全都错了!贫道的人生信条是闷声发大财,我怎么可能在乎一点虚名呢?这不科学。
以我师父的名誉保证,贫道写出这部煌煌巨著,完全是为了大齐!
请问,大军班师回朝,为何宁愿耗费大量物资,也要一路宣扬军威,还不是为了告诉百姓,咱大齐的战斗力并非渣渣。可是,这一路上真正能接触到的百姓有多少?所以这效果嘛……
贫道不是针对谁,我是说在座的各位,在搞宣传方面都是垃……菜鸟。
试想,若是编一出话剧,让百花阁在各地,甚至外国巡回演出,那宣传效果该是多棒?
贫道承认,这部话剧里,我自夸的成分多了那么一点点。但我再牛逼也是大齐公务员,人家只会说咱朝廷够强大,才会拥有恨天伯这么伟大的英雄。
诸位大人请看,付出点银子而已,却能让全天下都知道诸位治理的国家之强大,这是不是非常划算?”
大臣们心中急速盘算。
小道士自从参与到朝政中,也提过几个建议。虽然每次都是私心作怪,可大家也不得不承认,不仅当时听起来挺有道理,结果往往也不错。
文良纯沉吟:“闻道的建议倒也可行。不过,你毕竟是道士,对很多事不够了解。自古以来,朝廷教化百姓,靠的都是读书人。”
杨旭点头附和:“不错,寻常百姓不识字,听不懂诗词,还要靠读书人解读。”
文良纯继续道:“而读书人崇尚传统,你发明的那种表演形式虽然还行,却太……闹腾,登不得大雅之堂,大部分文人只是看个新鲜罢了。”
秦行之腹诽,如果真崇尚传统,你们应该玩儿楚辞汉赋,诗词就登得上大雅之堂了?
说白了,时代在发展,人类的词汇量越来越丰富。四个字的“赋”不够用,才发展出诗,诗也不够用了,才出现了长短句的词。按秦行之梦中世界的轨迹,以后还会出现“曲”,再往后更有四大名著之类的长篇小说。
所谓坚持传统,就是个笑话——有能耐你结绳记事去呀。
当然没必要较这个真。
秦行之笑着摆手:“两位大人弄错了,这话剧和我以前发明的东西是两码事。那种原始的诗词加默剧,如何能和话剧相比?我这话剧啊,不用读书人解读,是个人都能看懂。”
众人半信半疑,这可能么?
尽管不少读书人出身贫寒,一旦加入圣人门下,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也是难免的。这并非忘本,而是人生定位发生了变化。不识字的百姓是善良可爱的,但他们不懂礼法大义,必须咱们这些文人引导嘛。
秦行之也没卖关子,把话剧的表演形式说了一遍。
文臣们越听越不是个滋味。
搭好背景,弄一群人,扮成各种身份,不演唱诗词,也不跳舞,而是尽量往真实了模仿,靠动作和台词表演,力求真实还原场景……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