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章 燕京爱情故事-《回档少年时》
第(1/3)页
春风愈冷,夜已极深了。
张云起三人从西单乘车离开。
出租车穿行在燕京的大街小巷上。
这是1996年的首都,正处在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浪潮的夹缝之中,空气之中,似乎弥漫着在时代褶皱里挣扎求生的苍茫感。
张云起望着窗外,夜深的长安街上,国营商店的橱窗里泛着暖黄光晕,个体户彩灯招牌在夏利出租车顶投下了碎影,在不断倒退的槐树荫里,他还意外的看见了一块一闪而过的新科VCD广告牌。
出租车里面,王小凯很兴奋,今晚在西单他可算是开了眼界,加上本身就在爱华电子做了小半年的销售,行业相关,脑子有灵活,这方面的眼力还是有的,一直在讲国内VCD盗版光盘的市场前景广阔,干这个一定能大赚一笔!
李雨菲不懂商业,她向来也不大关注这类事情,但她看王小凯的神情,想了想还是对这个关系不错的好朋友说了一句:“云起刚才已经说了这个盗版光盘是违法的,小凯你这么兴奋干什么呢?我记得现在你在爱华电子待遇也蛮好的,要踏踏实实工作,别想这些。”
王小凯就不说话了。
张云起也没有吭声。
盗版VCD影碟机当然是违法的。
只是在90年代,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就业和发展产业等等原因,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看看眼下的燕京就知道了,连燕京的VCD盗版市场都如此猖獗,就更不要说其他地区了。
那么为什么在90年代的中国会出现这种现象?因为在客观上讲,盗版VCD光盘对社会发展和知识传播的好处还是有的,至少这玩意儿加速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,掀起了一波文化消费革命,让高不可攀的影视实现了平民化,被国营影院垄断的影视资源走进百姓家,化作市井烟火,推动了草根娱乐兴起。
作为文化破壁者,这时候不会有多少人知道它用0.5元的塑料光盘就撬开了封闭几十个世纪的娱乐铁幕,河北地下工厂流出的《泰坦尼克号》盗版碟,可以比正版引进早半年登陆街头巷尾,乡镇录像厅以一元的票价编织起了草根娱乐网络,那些个扣着臭脚丫子的农民工,也能够和那些端着高脚杯窝在真皮大沙发的上流人士一样,欣赏凯特·温斯莱特的裸体。
当然,事儿总会有正反两面。
盗版VCD光盘行业的反面就是创新生态的灼痛。
在1996年,燕京的正版音像店就开始了大量的倒闭潮,仅存的一些国营书店,比如王府井外文书店的正版专柜,在盗版浪潮冲击下已经彻底沦为了文化孤岛。
原因是简单的,标价牌上的120元刺痛着月薪600元的市民神经,为了两个小时不到的精神娱乐,花掉四分之一的工资,这在后世也只有会所嫩模叫的上这个价。
另一方面,盗版给我国加入WTO的谈判带来的压力也很大。
就在今年,老美对我国的知识产权谈判中,特别提及首都中关村盗版市场,将其列为“恶名市场”。这些VCD盗版光盘都是通过河北、广东等地的工厂生产后,经铁路或货车运至首都的批发仓库,再通过地下分销网络,分销至零售商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