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绣画-《明朝当官那些年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卷轴摊开,画尾就是两辆四拉马车急转飞驰,横冲直撞,路人尚未来得及躲闪的情景,陈惇徐徐摊开,果然就是那副千古名画。

    “要从左往右看,从上往下看,”文嘉道:“游观。”

    陈惇从画中主干道汴梁大道上一路看去,不由得赞叹道:“千古名画,千古名画。”

    “千古名画就送你了,”文嘉一挥手:“拿去吧。”

    陈惇瞪大了眼睛,忽然又意识到这画肯定并非真迹,一时间心情大起大落,“这是仿本?”

    “仇英的仿本,”文嘉道:“几乎可以以假乱真。”

    仇英是苏州本地的大画家,非常善于临摹,唐寅和文征明都对他极为称赞,而仇英学了宋本的绘画技巧和布局结构,模仿“清明上河”这一题材,就以苏州城为背景,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,重新创作了一幅描绘苏州的全新画卷,被称为明代《清明卷》。

    陈惇能得到一幅以假乱真的仿本,也觉得很高兴了,就道一声谢收下了。

    文嘉笑道:“这算得什么,你可知道陆三老爷家里有一幅全幅图的手工绣,就绣的是这《清明上河图》!”

    陈惇就道:“手工绣?”

    据文嘉说,陆家有自己的织造厂,有房二百五十余间,在局各种人匠六七百名,分工特别精确——染手、结综、掉络、牵经、画匠、绣匠、织挽匠,着实讲究。绣版《清明上河图》,用三股线、绒线、捻线、包梗线、孔雀羽线、花夹线各种针线制成,用了无数种绣艺,日夜对着刺绣,四丈二尺,绣得竟无遗漏,二百多个绣娘赶了三年多织造了出来,真是巧夺天工。

    陈惇也很惊叹,十四米长的手工绣图,就是机绣也很难得,更别说用了无数种丝线和传世的技艺,果然如文嘉所说,价值千金。

    “这算的什么?传说三国时期的吴国赵夫人有三绝呢:可在指间以彩丝织成龙凤之锦是为‘机绝’;能用针线在方帛之上绣出五岳列国地图是为‘针绝’;又以胶续丝发作罗丝轻幔是为‘丝绝’。”文嘉咂摸道。

    陈惇就道:“且不说这些不知道真假的,但陆家那副绣图,我还真想亲眼见一见。”

    “那幅图就在陆氏女郎那里,”文嘉道:“据说她很宝贝这幅图的,坐卧不离身。我们就算问陆翁讨了口令,只怕女郎还不肯给呢。”

    陈惇就唤来外面伺候的僮仆,道:“你去陆氏女郎的房中,问她讨要《清明上河图》绣画。若她问起来,就说是文先生和……绍兴陈梦龙欲一观。”

    文嘉摇摇头,自问没这么大面子,可谁知不过半刻,这僮仆和陆东君身边的两个婢子竟然捧着绣画来了,让他大呼难得,和陈惇兴致勃勃地观赏了起来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