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8章这一届人民不行(求订阅)-《始皇帝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  在这样的变动当中,隗状、昌平君、李斯、王绾等一跃而起,成为秦国的高层巨头。
      在清洗吕不韦部分势力后,开始瓜分相应的遗产,继承相应的人脉,形成彼此权力制衡的样子。
      在诸多臣子战战兢兢当中,赵政感觉到了大权在握的感觉。
      很多政务,处理起来顺当了很多。
      很多官员在贪墨上也是谨慎了很多,做事情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。
      赵政笑着,第一次有了大权在握的感觉。
      这与吕不韦时代又是有不同。
      在吕不韦时代,他是秦王,吕不韦是丞相,吕不韦处理诸多的政务,一些事情可以自己决定,可一些大事情却是向他禀告。
      赵政翻阅这些奏折,觉得可以,才能批准执行;若是觉得不可以,直接驳回。吕不韦要前来询问,彼此讨论,直到商量出最恰当的答案。
      那时,他为秦王,也是大权在握,可感觉权力似乎被隔绝一层。
      世人不畏惧秦王,却是畏惧吕不韦。
      就好似,他是董事长,吕不韦是总经理,理论上董事长的权力比总经理大,可员工们却是畏惧总经理,不畏惧董事长,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。
      可现在吕不韦离去了,他既是董事长,也是总经理,当集合董事长和总理的两大权力在一身的时刻,他的权力无限大,没有谁能制约他,可谓是上地下,唯我独尊。
      这种感觉爽快极了。
      这一刻,赵政有些理解,为何秦惠文王要诛杀商君,秦昭王为何要驱除四贵,只因为权力不容分享。
      官场在剧烈的的变化,眼看他起高楼起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,在剧烈的变化当中,可谓是官不聊生。
      可在军队当中,还是稳定着,没有收到丝毫的波及。
      可在民间,在民众当中却是变化不大。
      民众依旧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,每种地为主,妇人在家中种桑养蚕,闲暇的时刻,在村内唠嗑。在秋的时刻,上交地租,还有口赋,算赋,每年一个月的徭役,要去挖水渠,或是修建城墙,或是军队训练。
      官场的动荡,他们不得而知。
      官场的变化,他们也感知不到。
      依旧是过着千年不变的生活,简单而有规律。
      这就是自给自足的农经济。
      一家五口人,自己种植粮食,自己消费;自己种植桑树,麻等,自己编织衣服;自己能制造出锅瓦瓢盆等,或是村里面也能制造出来;盖房子的时刻,自己动手,再请几个村民。
      至于买东西,直接用粮食,以物易物。
      至于所谓的货币,不需要。
      能以物易物,要货币干什么。
      很多人一辈子在百里范围当中活动,不会走太远的地方,这就是他们的一生。
      这就是老子笔下的,农经济。
      历代的君王,也是努力维持着农经济,农经济代表稳定性。
      只要农经济稳定住了,就是江山万万年不倒。
      若是农经济维持不住了,那江山就会不保,君王就会失去社稷,乃至是丢掉人头。
      在这一点上,老子是正确的。
      从西周到了春秋的前期,都是维持这个模式。
      只可惜,到了战国时代,各国兼并在加剧,拼杀在加剧,从子产改革,到晋国铸造刑鼎,李悝变法,商君变法,吴起变法等等,都在加强君权,都在想办法向民众搜刮钱。
      财富从民众手中,落在朝廷手中,用来大战。
      只可惜,农经济有利于国家的稳定,可不利于朝廷集权。
      于是发明了口赋算赋等,逼迫的民众拿出粮食,卖粮食到市场上换取钱币,然后用钱币,缴纳口赋算赋,一进一出不断搜刮之下,财富进入国库当郑
      民众过得越发的苦逼,在苦逼当中想办法,逃避兵役,逃避徭役等等。
      于是有了性恶论,这一届人民不行,不是恶意躺平,就是恶意摆烂。
      最早是韩赵魏,民众开始摆烂。
      而现在,大秦民众也开始摆烂。
      翻阅竹简,赵政看到秦国有数量庞大的军队,有庞大的官僚机构,有庞大的财政收入,有强大的锋利的兵戈,这些皆是展现秦国很强大,很强大。
    第(2/3)页